这个“10万+”,为何让人振作?
又一个“10万+”,来自大别山深处。 4月29日,老区金寨脱贫“摘帽”。曩昔5年,近13万人脱节贫穷。 革新战争年代,缺乏23万人的金寨县10万人从军参战。 上世纪50年代,为彻底治愈淮河水患,金寨修建了梅山、响洪甸两大水库,10多万人被逼搬家,10万亩良田被吞没。 历经献身贡献,今日的金寨收成了这个新“10万+”。 这个“10万+”,为何让人振作?看看这些图片,你就知道了…… 它从一个小县城蜕变为一座有现代化气味的城市 (上图:1961年金寨县城,新华社记者吴乙明、张幼良摄;下图:2020年金寨县城夜景。新华社记者陈诺摄) “慢半拍”的山里人步入开展“快车道” (左图:1957年金寨响洪甸水库工地上吊车运送混凝土,新华社稿王永嘉摄;右图:2019年高铁驶出金寨火车站。新华社记者张端摄) 当年长满荒草杂树的大山现在翠色如流 (左图:1957年金寨的梯田,新华社稿张斌摄;右图:2019年金寨的茶园。新华社记者陈诺摄) 抛弃渔船和网箱,走绿色开展之路 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 (上图:1976年金寨的水库,新华社记者成大林摄;下图:2019年水库之上是茶谷。新华社记者陶明摄) 开展旅行,让“沃野生金” 上一年金寨旅行人数打破1200万 (上图:2002年的天堂寨,新华社记者于杰摄;下图2018年的马鬃岭自然保护区。新华社记者郭晨摄) 山边坡顶架起光伏板,“晒太阳”也能挣钱 6年助力11万余人脱贫 (上图:2015年1月28日,金寨县三军乡沙河店村乡民在擦洗自家后院的光伏发电板,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;下图:2017年9月14日,金寨县小南京光伏农业生态园全景。新华社记者陶明摄) 从山上搬到山下,从土坯房换成小洋楼 贫穷户“挪穷窝、不负债” (上图:大湾村乡民从前的住宅;下图:大湾村易地扶贫安顿点的新住宅。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) 离别破屋烂盆,家家户户晒出“取得感” (上图:从前大湾村贫穷户家中现象;下图:现在大湾村乡民家中摆设。新华社记者陈诺摄) 山上种茶、家中迎客、网上卖货 山里人有了致富新“门路” (上图:曩昔金寨人守着柴火过日子,新华社记者张曙光摄;下图:2020年4月16日,大湾村乡民在金寨县花石乡茶工业扶贫车间里加工茶叶。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) 从“能上学”到“上好学”再到“学得好” 山里正在“耕种”期望 (上图:1991年5月,金寨县期望小学老师胡遵训跑20多里山路为学生胡亚丽补课,新华社记者张曙光摄;下图:2019年9月3日,金寨县期望小学南校区学生经过多媒体上课。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) 与国际衔接,山里不断传出“好声响” (上图:1987年,金寨县建成梅山地上卫星接收站,新华社记者李锦摄;2019年,大湾村注册5G信号。新华社记者汤阳摄) 党员干部沉到战贫一线,吹响村庄复兴的集结号 (左图:2017年7月的一场大暴雨中,大湾村第一书记余静搬运危房中大众,新华社记者陈诺摄;右图:2020年3月19日,大湾村在建农俗博物馆内,余静(左)和施工人员沟通。新华社发周牧摄) 山仍是那座山,人却换了容貌 (上图:2016年大湾村贫穷户陈泽申;下图:2019年陈泽申。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) 春风吹别大山里的贫穷,饱经沧桑的金寨进入新时代